01—證券交易所
在證券交易所出現之前,經紀人都是在酒館,咖啡館,甚至大樹底下進行股票交易。喝著酒,哼著小曲,嘬上一口咖啡,亦或是樹底下乘涼的間隙,交易就完成了。直到專門提供交易場地的交易所出現,經紀人的悠閑時光才戛然而止。
而如今,交易所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提供物理上的交易場地已經無足輕重,因為絕大多數交易都會在電子系統中完成。
不管是從新聞中看到過,還是其他各種渠道聽到。國內的投資者肯定對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比較熟悉了。與之對應的美股市場,也有自己的三大主流交易所,分別是大名鼎鼎的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另一個大哥,納斯達克交易所(NASDAQ),和相對低調的美國交易所(AMEX)。
大多數時候,投資者并不關心某只股票在哪個交易所上市,他們也不需要知道。不過,如果你熟悉不同交易所的特性,以及板塊的含義。當你碰到一家完全陌生的上市公司,也能迅速構建起對這家公司的第一印象,可以節省不少研判精力。如果你有契合自己風險偏好的類型公司時,這個技能也能讓你快速定位,找到符合你基本要求的上市公司,再進行后續篩選。
例如在國內市場,大家知道某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那他們心里就可能會嘀咕,這大概是個科技創新型公司,或許還沒盈利。這兩個方面是大多數人對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初步印象,也是科創板對自己的定位導致的。
回到美股市場,有“相關經驗的投資者”在查看某個公司IPO(首次公開募股,也就是上市)信息的時,發現這家公司打算在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The Nasdaq Global Select Market)上市。那他會馬上冒出一些想法。這個即將上市的公司要么規模相對較大,要么盈利還不錯,等等。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投資者明白什么是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同時知道在這個市場上市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要成為上述“有相關經驗的投資者”你首先得了解美股三大交易所的區別,以及他們擁有哪些板塊。

曾經的紐交所交易大廳
02—交易所和板塊
作為歷史悠久,且在美股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要求相對嚴苛。如果美國本土公司要在紐交所上市,必須滿足一些基礎條件,例如最近三年稅前調整利潤合計要大于1000萬美元。同時最近兩個財年,每年稅前調整利潤都要大于200萬美元。最后,這三個財年必須都是盈利的。如果利潤標準無法滿足,公司可以選擇其他標準,看是否滿足。比如公司估值標準。只要滿足所有大類標準中任意一個即可。當然,不管哪個標準都沒那么容易滿足。
對非美國公司,紐交所的要求更為嚴格。利潤標準變成連續三個財年稅前調整利潤合計大于1億美元!最近兩個財年,每年的稅前調整利潤都要大于2500萬美元。這也是為什么在紐交所上市的中概股相對少些,因為很多中小公司無法滿足紐交所的上市要求。
紐交所在2008年收購了美國交易所(AMEX),并把美國交易所定位為,為成長中公司服務的交易所,也就是中小公司更適合在AMEX上市。
另一方面,紐交所最大的競爭對手,納斯達克交易所則直接分為三個版塊,分別是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Nasdaq Global Select Market),納斯達克全球市場(Nasdaq Global Market),納斯達克資本市場(Nasdaq Capital Market)。三個版塊對上市公司要求依次降低,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直接對標紐交所,納斯達克資本市場定位類似美國交易所。納斯達克全球市場則處于中間地帶。
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主要是大盤,藍籌股集中的地方。納斯達克全球市場是中盤股的版塊。而美國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是小盤股扎堆的版塊。大盤,中盤,小盤一般用于區分上市公司的規模,判斷標準主要參考上市公司市值大小。市值大的公股票叫大盤股,以此類推。
當然,上市公司是動態變化的,市值、公司運營情況、財務狀況都在變動。一家公司很可能上市的時候還是個不起眼的,大投行看不上的小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公司不斷壯大,搖身一變成行業巨頭。假如這家公司原本在低層次市場上市(如OTC市場),滿足一定條件后,可以轉到納斯達克全球市場,甚至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
相反,如果一家公司持續虧損,股價跌跌不休,市值天天蒸發。最后也可能面臨退市或者轉到更低層次的板塊。
有了交易所和板塊的基礎概念,文章開頭描述的迅速給某個上市公司“畫像”變得輕松便捷,尤其在判斷一個待上市公司時,這個“畫像”會更加精準。

Snap Inc上市當日紐交所門口的歡迎橫幅
*Snap 上市首日市值達340多億,算得上是美股中的大盤股
03—場外交易市場
主流交易所之外,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資本市場結構中,都還有個龐大的場外交易市場。許多無法滿足證券交易所上市要求的小公司,也有少數想避免被嚴格監管的大公司,都會通過場外交易實現股權的轉讓。
OTCQX,OTCQB,Pink Markets就是美國的主要場外市場的簡稱。WN目前提供美股OTC市場標的,也就是場外市場股票的報價。投資者可以輸入相關的證券代碼,如果發現帶有“股票-OTCMKTS”標志,即表明該股票屬于場外交易市場股票。
04—豐富的證券類別
知道了交易所和板塊,那投資者都能在這些證券交易所買賣什么證券呢?
首當其沖是大家最熟悉的股票,此外還有ETF基金、期權、債券、等,多種類型的證券都可在交易所交易。這里我們只探討股票以及和股票聯系最緊密的權證。
美股市場有著非常豐富的權益類(粗略的講就是股票相關類)及衍生證券可以交易,除了上市公司的普通股,還有優先股,認股權證(warrant),權證組合(unit)對一般投資者開放交易。
美股的普通股證券代碼一般由公司名稱縮寫的英文字母組成,不帶其他花樣。在微牛APP中,你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證券代碼,如下表。

美股證券代碼示例表
表中AAPL是蘋果公司的普通股代碼,JPM PRG是摩根大通的G類優先股代碼,摩根大通的普通股代碼為JPM。后面加上“U”字母后綴,通常是這個公司組合權證unit的代碼。JUPW是普通股代碼,而后面多加了個W,則是這個公司的認股權證warrant的代碼。
普通股,優先股,unit,warrant豐富多樣的證券類別可以拓寬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對投資者來說,他們能構建不同的投資組合,或說是可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訴求。比如,看重穩健收益,更低風險的投資者會偏愛優先股。因為優先股的股息通常是固定的,也就是收到的分紅基本不波動,即使外面市場腥風血雨。
對入門者來說,面對復雜紛繁的世界,一個就夠了。從普通股著手,先認識其他的權證,知道辨別,日后再去熟悉和參與投資,不求一步到位。
05—投資者結構
面對各式各樣的代碼,也不再感到疑惑。你就會開始思考別的問題了。
作為中國的投資者,在某個漫漫長夜里,當你看著屏幕上紅紅綠綠的行情,你可能會想,屏幕對面到底是誰在和我做交易?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美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
美股市場參與者可粗略的分為,資管機構、居民、境外投資者、養老基金、非金融企業、保險、非盈利機構、政府機構、銀行。截至到2019年底的數據可看下圖。

數據來源:美聯儲、美國財政部、SEC
通過數據可以發現,美股市場機構投資者占主導地位。資管、養老金、非金融企業、保險、非盈利機構、政府機構和銀行都可直接視為機構投資者。境外投資者中相當大比例也是以機構的形式進入美股市場。居民,也就是個人投資者大約只占31%。
所以當你交易的時候,你的對手訂單可能來自個人投資者,他也許在美國,也可能在日本,還可能人在印度,當然他也可以在中國,甚至就在你隔壁!你的訂單同樣可能和機構投資者的訂單達成交易,或者從概率上講,這個可能性更高。
06—本章結語
本文從美股的交易所和板塊、證券結構、投資者結構,三個方面簡單的闡述了美股市場某些結構相關的知識。希望能給“沒相關經驗的投資者”如何變成“有相關經驗的投資者”一些提示。
*文中信息和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微牛觀點。本素材不包含任何投資要約、建議或意見。
評論